欢迎访问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原料药分会网站
合作机会
合作机会
位置: 首页>>合作机会
凯途访谈录精彩回顾 | 领脉(北京)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罗业军
发布时间:2025-04-27 14:01:54
  |  
阅读量:3
字号:
A+ A- A


访谈精华合集

01

罗总介绍自己从业的经历:


罗总有18年与印度制药企业工作和合作的经历,主要涉及制剂业务。罗总见证了印度制药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,可划分为三个阶段:

初期探索阶段:早期进入中国的印度制药企业较少,主要有广州南新制药有限公司和昆山龙灯瑞迪。2001年罗总加入广州南新,从市场部产品经理做起,2010年因股权变动离开,后于2018年再次回归印度企业。

快速发展阶段:当时中国药品注册法规的改革,使得注册申请更加公开透明,特别是接受美国ANDA申请为蓝本的注册文件资料,以及接受境外临床数据。这为印度制药企业进入中国提供了良好机遇。众多印度企业,如Hetero、阿拉宾度、Cipla等,在中国积极申报仿制药项目,投资建厂,获批产品数量逐年增加。

新挑战阶段:2024年印度制药企业在中国申报的制剂项目数量急剧下降,不及2023年的一半。集采政策带来的价格压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,使得企业在立项时陷入艰难境地,值得申报的项目越来越少。印度制药企业和国内制药企业都面临困境,行业进入全新思考阶段,探讨仿制药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路径。

02

中国医药企业如何应对挑战:


当前医药行业面临集采政策压力,医保资金对仿制药的支付比例过高,与美国等国家相比,中国仿制药在医保支付中占比不合理,监管部门正努力扭转这一比例。集采政策持续推进,仿制药价值链可能进一步压缩,利润率可能降至10%至15%。因此医药企业需面对现实,降低预期,不再指望通过单一项目赚取高额利润,而是寻求活下去的机会。目前许多企业开始拓展业务,寻求新的增长点。一些原料药企业开始进入制剂领域,实现原料制剂一体化,以应对集采压力。同时,也有企业从制剂向原料药扩展,或尝试拓展非药业务,如保健品、功能性食品和功效性护肤品等。

无论是继续深耕药品领域,接受较低的利润率,还是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或非药业务,都是企业为了适应当前环境、寻求生存之道所做的努力。

03

中国医药创新药的发展:


中国医药创新在过去15年取得了显著进展,特别是在创新药领域。政府的支持和大量风险投资的涌入推动了这一发展,苏州一地就有近3000家生物医药初创公司。虽然国家在鼓励创新药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,但支付体系对创新药的支持仍显不足,导致许多创新药项目在国内的售价远低于国际市场,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美国的售价是中国的十倍左右。

另外医保资金有限,需要在创新药、仿制药和中成药之间分配,使得创新药企业面临更大的财务压力。股市的低迷也限制了通过IPO融资的途径,据了解目前有200多家医药企业在排队等待IPO。

总体而言,虽然医药创新行业目前面临困难,但仍在向前发展,只是增速不及2015年以前的年均两位数增长。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对更高质量药品的需求增加,医药创新仍然是不可或缺的。

04

中印两国目前在医药行业的发展:


印度在加入WTO后,开始遵循全球专利基本原则,但保留了在公众健康危机时强制许可的特别规定,特别是肿瘤药方面实施较多。这些仿制药理论上只能在印度本土销售,不能出口。所以在中国市场,印度制药企业需遵循国际通用的专利法规。

印度和中国制药企业在全球竞争的大框架下遵循相似规则,但从长期来看,印度企业在全球化方面仍比中国企业更具优势。自2020至2021年起,许多中国企业开始探讨“走出去”战略,但在药品领域,这一进程尤为艰难。尽管中国有创新,但主要集中在国内,真正能进入美国市场的创新品种仍较少。目前成功案例不多,大部分产品仍处于临床前或临床二期阶段,尚未商业化。

在仿制药领域,中国企业面临来自印度同行的更大竞争压力。印度制药企业的全球化进程始于80年代中期,至今已有30至40年历史,已在多个市场扎根,熟悉当地政治法规,并拥有语言优势。此外,印度制药企业在成本上也具有一定优势,通过美国FDA认证的工厂生产的产品成本与国内普通GMP产品相当,而国内通过FDA认证的产品成本则远高于印度同行。

在全球竞争中,中国企业要想真正“走出去”,无论是原创药还是仿制药,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医药行业具有独特性,与家电、初级化工产品等不同,中国企业不能简单地将国内竞争策略复制到国际市场。因此,国内企业需要继续加强自身实力,待有更多生产线通过美国和欧盟认证,且成本与印度同行相当时,才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。

05

与印度企业合作的方式:


罗总谈到与印度企业合作,可以坚持两个方向,一个是把印度企业的引进来,一个是我们走出去。当然与印度企业打交道呈现以下特点:

耐心:与印度企业谈判合同需要极大的耐心,因为过程可能非常漫长,有时甚至长达九到十个月。但是一旦合同签订,印度企业在执行协议方面通常非常严格和认真。

合同谈判:印度企业在合同谈判中非常注重细节,可能会对每一个条款进行仔细推敲。这种态度虽然使得谈判过程缓慢,但也确保了合同的严谨性和执行的可靠性。

印度企业的信誉:尽管有些人对印度企业的印象不佳,但一旦合同签订,印度企业在执行合同方面通常表现良好,甚至比一些国内企业更可靠。

产品优势:在走出去的过程中,选择具有优势的产品是成功的关键。罗总提到一个朋友在推广八因子产品时,在印度和其他市场取得了相对顺利的进展,这表明产品本身的质量和优势是合作成功的重要因素。

合作的灵活性:每个合作项目都有其独特性,因此在推进合作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
06

印度中间体自给计划是否会撼动中国化工的优势:


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,印度为了减少对中国中间体的依赖,启动了一个国家自给计划,涉及36种关键中间体。这一计划得到了国家级的资助,旨在推动印度本土中间体产业链的发展。

许多印度企业,如Hetero,开始尝试向上游延伸,建立自己的中间体生产能力。Hetero之前每年从中国采购的中间体金额高达数千万美元,但在2020年之后,他们逐渐开始建立自己的中间体产业链。

尽管如此,要在短短4到5年内完全替代中国的中间体产业链是不现实的。完善这一产业链可能需要10到20年的时间。目前印度的石化产业深度远不及中国,因此在精细化工和中间体生产方面,印度企业短期内难以赶上中国同行。

未来,中国中间体行业的应对策略将非常重要。印度的中间体产业链向上游延伸至石化产业,但其石化产业的深度仍远落后于中国。因此,中国在精细化工和中间体生产方面的优势仍然明显。

07

中印医药企业合作大于竞争:


从当前形势来看,尽管政治因素不可忽视,但我认为印度与中国在多数行业仍呈现合作大于竞争的态势。实际上在许多领域,印度尚不足以对中国构成实质性的竞争威胁,尽管药品行业的制剂方面印度相对较强,但整体而言,印度的发展仍落后中国多年。

在合作方面,尽管中印之间存在一些边界小纷争,但双方均表现出务实态度,政府层面似乎能将政治与经济问题区分开来。因此即便存在争端,中印之间的合作并未因此受阻。此外,近期印度签证政策逐渐放宽,与疫情刚结束时相比,签证申请难度已大大降低。例如,2023年上半年,一些内地团队前往印度总部开会时,尽管有八位同事申请签证,但仍有六位成功获得。如今等待2到3个月获得签证的概率至少在百分之七八十,显示出签证政策的进一步开放趋势。我们也希望印度能进一步放宽对中国公民的签证限制。相比之下,中国对印度公民的签证政策则相对宽松,我日常为许多印度朋友发出的来华邀请信几乎都获得了批准。

总体而言,我认为目前印度企业对中国构成的竞争压力相对有限,双方更应寻求合作机会,特别是在医药行业。尽管印度正在努力发展自己的中间体产业,但短期内仍难以取代中国在中间体市场的地位。因此,中国仍向印度大量出口中间体,印度再将其加工成原料药销往世界各地,这表明双方在医药行业仍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。

08

中印合作双方的国际贸易人才需加强:


罗总认为在制剂出海方面,我们虽面临一定挑战,但在中间体领域,我们相较于印度仍占据领先地位。

从我服务过的印度企业来看,它们对中国的中间体采购量巨大。尽管这些企业也在新建工厂,但短期内难以取代中国完善的中间体配套体系。不过在国际贸易方面,我们确实面临一些挑战。其中一个显著问题是英语普及率相对较低。许多从事外贸的人员要么精通语言但缺乏技术和产品知识,要么具备医药相关专业背景但英语能力不足。因此想找到既精通英语又具备医药或相关背景的人才并不容易。

相比之下,印度在国际贸易方面具有一定的语言优势。由于印度特殊的背景,许多医药行业从业者都具备药学或化工专业背景,并辅以MBA学位。这种背景使得他们在从事国际贸易时,在语言方面相较于我们更具优势。

09

仿制药中的成本是关键:


我们想要“走出去”,与印度同行展开竞争,我觉得从自身角度出发,可能还是需要真正控制好成本。就拿我们常说的FDA认证线或者非FDA认证线来对比,目前国内制剂的成本还是偏高的。如果与印度同行相比,成本方面我们并不占优势。

除了印度,还有一个我们长期忽视、甚至从未正眼瞧过的市场——孟加拉等被称为“小印度”的地方。这几年孟加拉等地的制药企业正在重复印度曾经走过的道路。目前全球有23个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发达国家的地区,可以合法地不遵守专利规定,随意生产药品,当然,这些药品只能在本国销售。而孟加拉、巴基斯坦、老挝、不丹等南亚国家就位列其中。

孟加拉这个国家在过去十多年里,可能抓住了这一机遇,医药化工产业迅速崛起。虽然目前孟加拉的产品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,但在一些“一带一路”目标市场,他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。所以我觉得,我们面临的竞争可能不仅仅来自印度,还可能来自孟加拉等国家。在很多地方,我们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竞争。

国际竞争,说到底仿制药的竞争最终还是落在成本优势上。只有具备成本优势,才可能真正占据一席之地。否则,在这么多国家、这么多仿制药大厂的激烈竞争中,很难有什么优势。

过去,我们可能还谈技术壁垒,但在仿制药领域,五年前或许还有技术壁垒可言,但如今,我几乎看不到还有什么技术壁垒的产品了,几乎所有技术壁垒都已被攻破。现在可能唯一还有一点技术难度的,就是吸入制剂了。如长效注射剂、脂质体注射剂等,在国内都已变得非常普遍。在第十批集采中,某个脂质体注射液的中标价格已经卷到了不到100块钱一支,已经没有什么难度可言了。

所以,未来更多的仿制药竞争,可能还是一个成本的竞争。真正具有技术壁垒的东西,可能只是少数玩家的机会。

10

中印药企合作研发速度成关键:


很多印度企业都希望能进入中国市场,把更多产品带进来。它们的模式非常灵活,包括合作或者合资等方式。站在国内药企的角度来看,如果我们要和一家印度企业洽谈合作,我认为比较关键的一点是这家印度企业是否具备快速研发的能力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因为现在国内CRO的研发能力已经相当成熟,甚至出现了过剩的情况。所以如果印度企业的研发能力连国内CRO都比不上,那么合资的意义可能就不大了。

确实有一批印度企业,它们在仿制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研发速度也相对较快。这些企业通常拥有覆盖广泛的产品组合,以及相对快速的产品研发能力。如果我们选择与这样的印度企业合资,中方可以提供生产设施、市场覆盖和销售网络,而印方则可以提供更多更快的产品管线。现在中国的仿制药市场竞争激烈,速度至关重要。如果能够抢在其他企业前面推出产品,在集采前占据市场,那么投资基本上能够稳稳收回。

但如果产品上市时已经落后于其他20多家企业,集采已经进行,那么再去争夺市场就会比较困难。因此,我认为仿制药市场现在是速度优先。如果印度企业能够在研发速度方面给予我们帮助,那么双方可以考虑是否有合作的机会。

11

罗总向大家介绍非药业务-共探大健康趋势:


我想谈谈一个非药品业务,借此机会向凯途的各位朋友做个简要汇报。这个项目的品牌方是一家德国制药企业Cesra Pharma,中文名为礼达大药厂,可能很多朋友都听说过。30年前,该企业就有一款名为迈之灵的植物提取物制剂进入中国市场,并且是以中成药的形式获批的。30年来,这款植物提取物产品在中国众多医院和药店都有销售。我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认识这家企业的,当时他们有一些新的基于植物提取物的制剂产品,希望进入中国市场。但是根据现行法规,植物提取物很难再获得中国的药品批文,难度非常大。

后来,我们了解到他们旗下有一家子公司,专门从事基于植物提取物,尤其是螺旋藻提取物的专业护肤品的研发和生产。这些产品主要针对各种问题肌肤,提供护理或解决方案。我查阅了大量德国方面的资料,发现这些产品对于痘痘肌、湿疹患者以及特异性皮炎患者的皮肤护理都有不错的效果。因此我们达成协议,决定将这款产品引进中国。我认为这款具有特色的皮肤护理产品,不仅与我们的整体健康息息相关,也属于大健康产品的范畴,与我们过去所熟悉的医药产品有一定的共性。

对我来说,这也是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。从去年11月下旬产品正式进入中国到现在,差不多五个月的时间,我仍处于学习阶段。如果今天直播间的朋友对这款新产品感兴趣,可以联系董总,董总会将相关资料转发给您,我们可以进一步沟通。我相信,未来大健康领域目前是一个大的趋势。

12

关于护肤品行业内的监管与推广:


其实在整个护肤品行业,现在的监管规定并非不允许谈论功效,而是要求只能谈论经过批准或备案成功的功效。这种功效的界定,有点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药品适应症的概念。不过药品的适应症种类繁多,可能成百上千种,而化妆品则是将常见的功效归纳总结为了20多个左右,相当于国家对功效进行了统一规范,企业只能在这些范围内进行宣称,并且需要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。

这些数据可能来源于临床文献,也可能来源于人体验证等研究。虽然与制药行业的研究相比,化妆品的功效研究相对简单,但同样需要真实的数据支持。有了这些数据后,企业才能申请所谓的20多个个功效中的某一个,并在未来的推广中严格遵守规定,不能越界宣称。

在推广过程中,化妆品企业不能使用医学用语。比如,有一个常见的化妆品功效叫做“修护”,但如果你将其表述为“修复”,就可能被视为医学用语,从而被禁用。这一点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让人觉得不习惯,但确实有很多东西需要去学习和适应。

对于护肤品来说,我确实看到了一些产品能够帮助很多皮肤有问题的朋友解决问题。当然,我们不能使用“治疗”这个词,而是会用“护理”这个中性词来描述,护肤品在推广理念、渠道等方面与药品还是存在很多不同的。这是我目前正在认真学习的地方。

另外,化妆品原料属于专用化学品,现在对原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。需要进行全面的安全性评估,并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。如果你想开发一种新的原料,那么需要满足的条件和要求也会非常严格。


 【关于凯途】


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原料药分会(CATU 简称“凯途”), 成立于2016年11月的武汉API CHINA原料药展会,是工信部中国技术创业协会下属的原料药分会。现有研发公司2000余家,生产企业600余家,凯途通过颠覆性创新的新型CDMO商业模式,基于互联网思维和客户思维,将最好的技术,最专业的中间体和原料药生产和最好的制剂或原料药客户结合,系统的解决规范市场原料药资源严重错配的现实,帮助国际和区域市场领先的药企建立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。

凯途秘书们在凯途等您一起拓展更多业务基于新型CDMO商业模式,凯途能提供的服务:

1.原料药和高级中间体产业化

2.对接或者整合工厂与技术

3.对接高端规范市场客户 

4.企业自有优质产品的市场开发 

5.国内首个CDMO医药园区服务

6.拓展医药化工行业人脉 


       加入凯途的方式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