访谈精华合集
首先国内医药监管相较于国外较为严格,医保政策和集采对行业影响较大。集采政策虽然曾经给行业带来不小的震动,但如今已逐渐温和。尽管目前行业面临着一定的压力,但中国医药行业整体发展势头依然向好。
在创新药方面,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。目前创新药主要集中在生物药领域,未来生物药在创新方面将占据重要地位,像ADC、双抗、三抗等都是热门方向。同时今年国内中药创新药也备受关注,很多企业纷纷布局。对于中药创新,我认为有两个关键点,一是基于院内制剂的转化,这可能成为新药源泉;二是3.1类经典名方,它名义上算新药,但无需再做临床,很多企业都在积极推进,而且经典名方进医保也有成功案例。此外第二批经典名方目录中纳入了很多民族药,企业也可参考推进。
对于企业而言,创新药是未来趋势,国家也在大力推动医药行业升级,很多企业都在默默搞创新,像恒瑞就有很多创新药领域的成果,还将权益授予国外企业。不过并非所有企业都要搞创新,改良性新药也是一个重要方向,但研发时需多方面考量,避免扎堆和踩坑。
如今国内企业转型做创新药的情况增多,专门做持有人业务的公司则面临申请B证难、产品竞争激烈等问题,差异化立项显得尤为关键。但既然已经启动,就要坚持下去,医药行业未来发展的潜力还是巨大的。
在出海方面,肯定会面临困境,但行业发展需要循序渐进,我们要对行业充满信心。同时药品监管和市场监管越来越严格,企业必须严守合规底线。在销售方面,国内企业也在向外企学习,转型做学术营销,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。
我觉得在未来的中医药发展上,有不少值得探讨的方向。就拿日本汉方药来说,它和国内中药有个显著不同的点,就是适应症是按照西医的说法来界定的。现在国内企业其实也在往这个方向靠拢,很多中药产品未来可能先通过自检等流程,甚至不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就先上市,后续在适应症新增方面,大概率也会按照西医思路来推进。要是能在政府表述层面,对这方面形成统一规范,我觉得能极大推动中药发展。
另外,中药整个体系未来能不能在中国建立起一套适合全球运营的模式,就好比最近比较火的稳定币概念,要是中药领域能有类似稳定币的系统,大家能通过这个系统进行交易,那未来发展空间肯定很大。不过肯定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,毕竟涉及的因素太多了。
我觉得未来小分子化药领域存在不少机会。现在有不少企业找我咨询买品种,可见市场对小分子化药有一定需求。很多大厂除了关注生物药,对化药也很感兴趣。从全球和国内医药市场格局来看,化药仍占据很大份额,而且相比生物药,小分子化药在创新、改良、生产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,所以我觉得小分子化药大有可为。
不过要想在小分子化药领域取得突破,得走差异化路线。具体来说,一方面要追求源头创新,另一方面要打造差异化优势。而差异化的实现,关键在于把握市场需求。这需要我们从医疗和临床角度出发,了解实际需求。另外立项之后,产品要能切实解决临床痛点,满足患者和医疗机构的需求。
目前来看新增适应症是个很好的发力点。从国际上看,很多外资企业做小分子化药的改良性新药时,都侧重于新增适应症,老药新用也是值得探索的方向,大家可以深入研究。另外我国原料药企业出海也有很大潜力。中国对美国原料药供应占比约15%,但特色原料药主要由印度供应。随着中国出海经验逐渐丰富,再加上产能优势,未来小分子化药尤其是特色原料药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前景可期。只要我们找准特色原料药方向,未来肯定能取得更好的发展。
今年国家部发布了2024年药品注册分类及审批报告,从中能看出2020 - 2024年中国化药尤其是改良新药申报注册数量呈递增态势,2024年已申报注册的改良性新药达108个,其中不乏一些5类仿制药产品。从CDE及国外对改良新药的角度看,临床优势是关键,主要体现在疗效、安全性、依从性等方面。在疗效上,像紫杉醇之前辅料是聚氧乙烯蓖麻油,改良后加入白蛋白替代,降低了心脏风险,还增加了肿瘤的需氧浓度,疗效大幅提升。安全性方面,德罗必星注射剂对心脏有蓄积毒性,改良成脂质体后,药物组织选择性提高,心脏毒性降低很多。依从性上,治疗癫痫的左乙拉西坦,之前是直肠剂,改成笔触剂后,患者使用起来更方便,接受度也提高了。
我们发展改良新药,一定程度上是受到美国505B2的启示。相比完全创新药,改良新药在研发周期、费用、成功关键因素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能节省不少成本;相比仿制药,它又有独占期等独特优势。而且从医保政策、医疗需求及国家医药监管政策来看,都在鼓励提升仿制药质量,很多企业转向改良新药这条中间道路。虽然目前针对改良新药没有专门的政策,但至少在药品监管鼓励新药研发的政策里有所体现,比如有数据保护期。
不过,改良新药也面临不少问题。首先是通用名扎堆,很多企业都在改剂型,像阿托品、紫杉醇、德谷胰岛素等,竞争激烈。其次部分辅料国内尚未完全解决,很多还得依赖进口,比如脂质体用的蛋黄卵磷脂、吸入制剂用的乳糖等。再者临床优势评估复杂,药监、医保、医院对药品评估角度不同,医保主要参照医保目录内参照品价格及欧美全球价格,医院则更关注改良后产品能否体现自身价值,这导致改良新药在医保支付价格、医院准入等方面面临挑战。
在立项方面,我有几个建议供大家参考。一是要对改良对象进行充分调研,包括其临床优势,建议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制定策略,避免产品上市后价格被医保砍得过低,陷入卖价低赔钱或定高价难卖的困境。二是研发时理念不能太固化,有些药物看似难以改善临床优势,但实际投入研究后可能会有新发现。三是立项要基于现有产品和技术平台,不能只针对一个产品改良,要建立能孵化一系列产品的技术平台,降低成本。四是一定要多和CDE的老师沟通,积极参加沟通交流会,避免产品开发出来后不被认可,或者获批后因无法满足附加条件而退市或无法再注册。
出海时有几个因素必须考虑,首先是目标国家的宏观因素,目前多数企业会优先选择美国,毕竟它经济体量大,其次是欧盟、日本,还有“一带一路”相关的东南亚市场以及巴西等。不同国家的监管、医保政策差异很大。美国虽然药价能卖得高,但医保体系复杂,这是关键因素。另外资源、文化等方面也很重要,进入国外市场后,对合作方的要求较高,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。
在出海商业化方面,企业可根据自身能力选择不同模式。如果自身有注册、市场团队等能力,可以自行推进。若技术有优势但缺乏商业化能力,可直接把产品授权出去。现在还有一种新模式,就是拿着1 - 2个管线与海外大型机构在海外联合成立公司,由合作方在海外进行商业化,未来公司上市或被并购时,我们可通过管线实现退出,今年很多企业都在采用这种模式。不过每个公司的产品管线、规划及产品性质不同,出海路径选择也会不同。但最关键的是,一定要深入了解目标国家的监管、医保政策,不然即便产品在国外获批,销售也会受阻。
我了解到美国医保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。第一部分是商业医疗保险,类似于咱们国内的商保;第二部分是政府医疗保险,由联邦政府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和某些残障人士提供保险计划;第三部分是政府医疗补助计划,同样由联邦政府主导,针对收入和资源有限的人群,为他们提供养老院护理、各类医疗服务以及运输等方面的支持。可以看出美国医保体系和咱们国内有较大不同。
在美国,商业健康险是医保的重要组成部分,由私人健康保险公司销售。正因为有商保的参与,药品价格有高有低,市场相对灵活。而国内医保体系也在借鉴国外经验,不断进行尝试和改进。医保作为中国经济大保障体系的一部分,不可能完全照搬美国模式,但国家在积极推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,从基本医保到商业医保都在逐步推进。
今年国家开始大力推动商保发展,还在考虑建立商保医药品牌报销目录。不过目前存在一个卡点,就是商保报销目录具体由保险公司还是医保局负责,各方还在协商。要是监管部门能协调好各方利益,未来商保有望发挥更大作用,实现医保和商保双效协同,更好地满足民众的医疗保障需求。
我觉得从源头来看,国内的科研成果主要来自两方面。
一方面是高校的成果。很多人觉得高校成果产业化前景不佳,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。中国很多高校,像咱们省药、南药等联合大学,还有不少医疗机构,都有不少成果最终被企业转化。而且国外企业也一直盯着国内的好成果,比如武田每年举办创新大赛,里莱亚洲基金也在持续关注,像大家熟悉的Deepseek底层科研就来自浙大。我觉得中国科研高校未来肯定能产出更多成果,不过目前高校科研成果奖励机制可能存在一些限制。要是能放开让教授们专心搞科研、做转化,肯定能挖掘出更多潜力。而这一过程,也需要像我们这样的机构来提供助力。
另一方面,成果来自创新药企业,尤其是那些有海归背景的创新药公司。这些公司的科学家大多专注于研究,在商业化方面可能需要外部支持。所以我觉得得引入一些擅长商业化的成员来帮忙。
另外,我觉得产业链也需要协同起来。从前期融资开始,到未来产品落地园区,每个环节都很关键。国内园区众多,企业选择落地园区会考虑多方面因素。首先园区得具备基本的生产要素;其次政府的支持也很重要。要是我们能解决好这些问题,从研发到生产实现真正的协同,那对行业发展肯定大有裨益。
在我看来每个平台都有其独特之处。医药行业里的前途汇、药融圈,还有咱们凯途,都发展得挺不错。凯途的特点尤为突出,主要聚焦于原料药领域。我觉得无论哪个平台都得先明确自身的特色。就我个人而言,我打算在商业化支撑方面进行纵深发展。不过现在既然搭建了平台,肯定也要在横向层面有需求也会分享给大家,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协同合作。我觉得平台的发展有几个关键要点。首先平台得有活动,像学习会、直播等形式都是很好的平台,能让大家更好地展示和交流。未来举办大型会议论坛也是不错的选择。当然我们也希望平台能盈利,但盈利的前提是大家认可我们的价值,这主要取决于我们的专业性。
基于这些考虑我有几点想法。第一,未来我会在专业性方面继续纵深发展。第二,希望咱们凯途能和外界其他平台加强联合。第三,坚持公益性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。最好在平台搭建或合作过程中,大家能一起参与项目,比如像中国商学院那样,中瑞等机构的负责人和各地朋友一起孵化项目。我觉得这样能让产品更具持久性,对平台发展也更有利。
【关于凯途】
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原料药分会(CATU 简称“凯途”), 成立于2016年11月的武汉API CHINA原料药展会,是工信部中国技术创业协会下属的原料药分会。现有研发公司2000余家,生产企业600余家,凯途通过颠覆性创新的新型CDMO商业模式,基于互联网思维和客户思维,将最好的技术,最专业的中间体和原料药生产和最好的制剂或原料药客户结合,系统的解决规范市场原料药资源严重错配的现实,帮助国际和区域市场领先的药企建立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。
凯途秘书们在凯途等您一起拓展更多业务基于新型CDMO商业模式,凯途能提供的服务:
1.原料药和高级中间体产业化
2.对接或者整合工厂与技术
3.对接高端规范市场客户
4.企业自有优质产品的市场开发
5.国内首个CDMO医药园区服务
6.拓展医药化工行业人脉
加入凯途的方式: